100%

  ●平定臺灣述略

  陽湖趙翼(耘松)撰

  臺灣自古不隸中國。文獻通考云: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,澎湖之旁有毘舍耶國,蓋即是也。明嘉靖中,海賊林道乾為俞大猷所逐,遁入臺。臺皆土番,道乾不樂居其地,殺番取其血,固舟入古城。天啟中,有奸民顏思齊引日本倭據之,鄭芝龍附焉,遂為巢穴。崇禎元年,芝龍就撫,以其地僦荷蘭紅毛夷。我朝順治初,大兵下閩,芝龍降,其子成功不從,據金門、廈門諸島,屢為患。十六年,自江南敗歸,十八年夏,遂襲取臺灣。時荷蘭固守不肯下,成功告之曰:此地本先人故物,我欲得之耳,金帛悉以歸汝。荷蘭乃攜貲去。成功名臺灣曰東都,設天興、萬年二縣。康熙元年,成功死,子錦襲,改東都為東寧,縣為州,增安撫司三,南北路及澎湖各一。其地肥饒,榖歲三熟,閩、粵人爭趨之,日富庶。錦據以擾沿海地,無寧歲。二十年,錦卒,子克塽襲。偽將劉國軒鎮澎湖。二十二年,我靖海將軍施琅克澎湖,克塽、國軒降,乃設臺灣府及臺灣、鳳山、諸羅三縣。其地東倚山,西棲海,北至雞龍城,南至下淡水,長千餘里,東西闊四五十里或十餘里。山之東則層巒疊巘,皆生番所居,打鹿為食,不隸版籍也。六十年,奸民朱一貴倡亂,總兵歐陽凱戰死,府城及諸羅、鳳山俱失,一貴稱義王,僭號永和。

  閩督滿保遣提督施世驃、總兵藍廷珍以萬七千兵入平之,俘一貴獻闕下。雍正元年,以諸羅北境遼闊,增設彰化縣及北淡水同知。六十餘年以來,地大物奫,俗日益淫侈,奸宄因芽蘗其間。官斯土者,又日事朘削。會漳、泉二府人之僑居者各分氣類,械鬥至數萬人,官吏不能彈治。水師提督海澄公黃仕簡率兵至,以虛聲脅和始解散。自是民狃於為亂,豎旗結盟,公行無忌。淡水同知潘凱者方在署,忽報城外有無名屍當往驗;甫出城即為人所殺,並胥役殲焉。當事者不能得主名,則詭以生番報,謂番性嗜殺,途遇而戕之也,使人以酒肉誘番出,醉而掩殺之,奏罪人已伏法,而殺人者實脫然事外。於是民益輕視官吏,而番亦銜刺骨。

  乾隆五十一年,彰化縣有林爽文者,恃其所居大理杙地險族繁,恣為盜賊囊橐。閩廣間故有所謂天地會者,為奸徒結黨名目,爽文借以糾約群不逞之徒,嘯聚將起事。太守孫景燧至彰化,趣縣令俞峻及副將赫生額、遊擊耿世文率兵役往捕,不敢入,駐營於五里外之大墩,諭村民擒獻,否則村且燬。先焚數小村怵之。被焚者實無辜也。爽文遂因民之怨,集眾夜攻營。全軍盡沒,赫、耿、俞皆死焉。時十一月二十七日也。明日,賊乘勢陷彰化,孫守及都司王宗武、同知長庚、前同知劉亨基、典史馮啟宗悉為所殺。十二月六日,又陷諸羅縣令,董啟埏死之。淡水同知程峻亦為群賊所害。鳳山縣有莊大田者,亦盜魁,乘亂起。十三日陷縣城,縣令湯大奎自刎死,惟府城有總兵柴大紀及監司永福、同知楊廷理等率兵民固守,賊屢攻不能破。而彰化之鹿港賊已遣偽官來監稅。有泉民林湊等起義擒之。是以府城、鹿港兩海口俱未失。

  閩中聞變,黃仕簡率兵由廈門渡海入府城,陸路提督任承恩亦率兵由蚶江渡海入鹿港,副將徐鼎士由閩安渡海入北淡水,俱以五十二年正月初旬至。賊勢稍斂。黃仕簡命大紀北取諸羅,總兵郝壯猷南取鳳山。大紀連戰復諸羅,遂守之。壯猷南出二十里,為賊所阻。任承恩之至鹿港也,距大里杙賊巢僅四十里,亦以兵少不敢進。壯猷頓兵幾五十日,以二月二十一日始進復鳳山。鳳山空無人,招民復業,賊即潛入其中,與外賊相應,三月十日城復陷,遊擊鄭嵩死焉。壯猷等遁歸府城。先是二月中上見兩提督彼此觀望,恐不能速殄賊也,有旨令閩督常青為將軍往督師。至是適至府城,人心稍固。閩督李侍堯甫蒞任,即預約廣督孫士毅調兵四千備緩急。而鳳山再陷之信至,立即趣兵往,遂以三月末悉抵臺。賊方攻城急,賴以不陷。李侍堯又奏調浙兵三千,上益以駐防滿兵一千,令將軍恆瑞為參贊赴府城,提督藍元枚亦為參贊,分浙兵二千赴鹿港。有旨以失律誅郝仕猷。於是人心咸奮,出師有日矣。時賊雖猖獗,勢力尚未甚大,各村民俱未為所脅也。而諸將以五月二十四日出師,慮兵少或不敵,甫交綏即退。常青又請兵一萬,賊得以其暇蠶食各村,不從者輒殺。於是遍地皆從賊。莊大田驅以擾府城,林爽文驅以擾諸羅,勢益熾。迨官兵從鄰省調至閩,又守風過海,凡兩三月,則我兵僅增萬而賊已增十餘萬矣。

  諸羅為南北之中,林爽文必欲陷之。自六月中攻圍,連日夕不止。大紀與兵民共守。常青先後遣總兵魏大斌、參將張萬魁、遊擊田藍玉、副將蔡攀龍、貴林等三度往援,皆為賊所截。張、魏、田、蔡僅得入城,損兵大半;貴林及遊擊楊起麟、都司杭富等皆被戕於賊。諸羅之圍益密,入者不能再出。大紀告急之文用小字書寸紙,募人間道夜行,始得達府。而賊禁粒米不得入城,攻益急。諸羅士民悉力拒守,凡百餘戰,幸皆不大衂,然已饑疲不能支。常青催恆瑞自府城赴援。時藍元枚已歿,則催總兵普吉保自鹿港赴援,各有兵五、六千,俱以賊勢盛不得進。孤城將旦夕陷矣。上念諸羅被圍久,特改名嘉義以旌士民。而先已預燭事幾,慮諸將不足恃。六月中即調陝督福康安為將軍及內大臣海蘭察來統兵,併發明詔,聲言調兵十餘萬來滅賊。冬十月,所調蜀番及粵西兵共五千先至。有旨,官兵不必至府城,當即往鹿港進。會颶風不得渡,守風於崇武澳。二十八日,忽得順風,一晝夜數百艘盡抵鹿港海口,檣竿如櫛,列數里。賊聞之,不測多寡,謂真有十萬兵至,始懼。十一月八日,福將軍等起行。賊方列拒於崙仔頂。海蘭察率巴圖魯侍衛發矢殪十餘賊,賊即披靡。海蘭察笑曰:『此一群犬耳,何畏』!遂麾兵入。沿路復擊殺賊之伺隙者。至牛稠山,再敗之。即以是日抵嘉義。城中官民出迎,饑羸無人色。見將軍至,無不欷歔啜泣,喜其來而悲其晚也。有山名小半天者,四面陡絕,賊遁而聚於此。十八日,百道仰攻,又克之。

  賊自倡亂以來,狃於官兵之持重,不虞此次之難抗也,遂遁大里杙。大里杙已築土城,頗堅整。二十四日,官兵至,賊猶數萬出拒。退而復集者數次。既夕,我兵伏溝坎間,賊萬炬來索戰。我兵在暗中,賊不能見,而我視賊則歷歷可數,發槍箭無不中。賊自知失計,遽滅火,復擊鼓來攻。我兵又從鼓聲處擊之,殺死無算。黎明,遂克其城。林爽文已攜孥走,據守集集埔。其地前臨大溪,溪之上就高岸壘石為陡牆,長數里,其所預營扼險處也。十二月五日,官兵騰而上,殺千餘人。於是賊黨皆潰。林爽文先匿其孥於番社,惟與死黨數十人竄窮谷叢箐中。十三日,先獲其孥。五十三年正月四日,林爽文潛出覓食,遂擒之。

  莊大田之在南也,雖與林爽文同逆,又各自號召不相下。乘官兵未南下,益焚掠聚糧,為旅拒計。已又思出降,計未定而將軍已於十六日至牛莊。大田倉猝出拒,敗而走。官軍連蹴之於大武壟、大目降、南潭、中洲、大小岡山、水底寮,累戰皆捷。極南有地名郎嶠者,負山臨海,最遼阻。莊大田力不支,與其黨潛匿焉。將軍先遣水師由海道繞而截之於水,自以大兵環山圍之。賊衝突不能出,陣殺者數千,溺海者數千,擒而戮者亦千餘。莊大田亦就獲。臺灣平。

  臺灣之變,總督欽齋李公赴閩,道過常州,邀餘偕行,佐其幕事凡一年有餘。此編即幕中所記也。事皆與「方略」合,故不復刪改。

  林爽文本漳人。其將反也,當漳、泉二府人械鬥之後,恐泉人不同亂,乃邀泉人劉志賢共起事,欲使為泉人倡。劉志賢自署理番同知,至鹿港收貨稅,有泉民林湊等起義擒之,鹿港得無恙。

  是時賊方蜂起,漳人仗賊之勢,嘗凌泉人。及黃、任兩提督率兵至,賊稍斂,則泉人又仗官兵之勢凌漳人。迨官兵久頓不進,賊勢日熾,脅各村民從之,不從者輒焚劫。於是泉人亦皆弭首附於漳矣。惟鳳山縣南有粵民數十村,結寨自守,賊終不敢犯。蓋賊本烏合,非真有不可撲滅之勢。故福將軍等兵至,一鼓即敗之。乃知前此諸將之過於謹慎,未免重視賊也。

  今臺灣既平,有當酌改舊制者,彰化縣城宜移於鹿港,而以臺灣道及副將駐之。康熙中初取臺地時,僅臺灣、鳳山、諸羅三縣地。鳳在南,諸在北,臺灣居其中,又有鹿耳門海口通舟楫,故就其地設府治。其後北境日擴,閩人爭往耕,於是諸羅之北增彰化縣,彰化之北又增北淡水同知。則府城已偏於南。且舊時海口僅一鹿耳門,由泉州之廈門往,海道八、九百里。今彰化之鹿港既通往來,其地轉居南北之中,由泉州之蚶江往,海道僅四百里,風順半日可達。此鹿港所以為臺地最要門戶,較鹿耳門更緩急可恃也。

  幸林爽文等皆山賊,但知攻城,不知扼海口,故我師得揚帆至。然海舟大,不能附岸,領鹿港出小船,二十里來渡兵。倘賊稍有智計,先攻鹿港;鹿港無城可守,其勢必拔;拔則據海口,禁小船,我海舟雖至,亦不得薄而登;所恃以入臺者祗鹿耳一門耳。兵即由鹿耳入府城,又須自南而北,轉多紆折,必不能如此次之路捷而功速也。

  彰化城距鹿港二里,不傍山,不通水,本非設縣之地。若移於鹿港,鎮以文武大員,無事則指麾南北,聲息皆便,有事則守海口,以通內地應援,與鹿耳門互為關鍵,使臺地常有兩路可入,則永無阻遏之患。

  時上方有旨修築臺郡各城,余囑李公以此奏。李公以築城事別有司之者,遂不果。然此議終不可廢,後之留意海疆者或奏而行之,實千百年長計也。

  ——錄自「皇朝武功紀盛」卷四。